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伴随城市化产生的农村衰落和城市贫民现象,一直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统筹协调好城市和农村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我国解决这一矛盾的两个主要战略。在这两个战略中,县域都处于重要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部分明确指出,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部分,指出要“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县域既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单位,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基本单元,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要牢牢抓住县域这个载体。
一、县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场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县城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首先,新型城镇化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县城属于小城市或者小城镇,本身就是新型城镇化的一部分。一些人认为城市化路径的最佳选择是大城市和都市圈发展。当然,大城市和都市圈确实有着海量的外来人口,毋庸置疑是推进城镇化政策的重点和难点,但是不等于县城就可以被忽视,县城也是农村人口进城的重要选择。尤其是在大中城市定居生活成本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县城仍然是很多农民进城的最佳选择。其次,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可以有效带动农村发展。县城是联系城镇和乡村的关键节点,在辐射带动农村发展方面,县城相较于大中城市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再次,县域城镇化有利于农民就地就近实现非农就业,为农民提供稳定的就业增收渠道,减轻大中城市城镇化的人口压力。一些新型职业农民还可以实现居住在城市、工作在农村,兼顾提高生活水平和稳定农业生产。最后,县域仍然是我国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加大县域开发力度,可以为国民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总之,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是一举多得、多方共赢的重要举措。
县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单元。乡村振兴虽然最终目标在农村,但是很多具体工作都需要在县域内开展。村庄规划、农村产业发展,需要在县域内统筹谋划和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需要县域统一安排和组织;农村制度改革,需要县级党委政府肯定、支持和提供配套;国家的投资、扶持政策等,需要县级党委政府具体落实。总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县一级是绕不开的关键节点,也是落实各项措施的基本单元。
二、县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竞争。这种关系在县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在相辅相成方面,首先,城镇化的本质是农业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转向城镇定居和生活,农业人口相对减少,农业规模化经营才可能实现。其次,县城是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关键节点。县域产业发展了,农民才能有稳定的增收渠道;县域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了,农民定居于此,既能兼顾农业生产,又能享受现代化的生活。这样既减轻了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又降低了乡村振兴的难度。乡村振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城镇化和工业化打下更坚实的发展基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城镇化和工业化提供更可靠的生态保障;提高农民素质,为城镇化和工业化提供更强劲的人口动力。
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城镇化和农村发展存在竞争关系。城镇发展需要投入资本、注入产业,农村发展同样也需要;城镇扩容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农村发展也是如此;城镇扩张需要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农村也需要盘活土地、吸引人员返乡创业。而资源总是稀缺的,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地区的发展需要。
总之,县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这种相辅相成又相互竞争的关系,要求必须抓住关键节点和主要矛盾,谋划好县域内城镇和乡村发展规划,协调推进县域工业和农业现代化,通盘考虑城镇和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充分挖掘其相辅相成的特性,避免两者恶性竞争。
三、协同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建议
正确理解协同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内涵。协同推进不等于同步推进、同等推进,而是强调在协调两者关系的基础上,有重点、有方向、有步骤地推动两者共同进步;协同推进也要防止只重视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只关注城镇化,对农村不管不顾,或者只重视农村而忽视了城镇化都是不对的。协同推进是通过推动突破关键点带动整体的发展,通过一方的发展促进另一方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要从兼顾对方发展、有利于县域整体发展的角度谋划实施。
注重城乡一体规划,科学编制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在规划的过程中,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格局、定位发展方向等。坚持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通过规划把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城乡功能等统筹起来。把县城、产业集聚区、县域次中心、中心镇、特色小镇、村落分布等统一纳入规划中。切实维护规划权威性、严肃性,严格落实各项规划要求,加强规划的督促检查,确保一张规划图绘到底。
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设好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农村集体建设性用地入市,审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人才自由流动机制,进一步破除农民进城落户限制,推进县城租购同权改革,打通城乡社会保障转换渠道,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人才加入机制。大力推广普惠金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形式,提高农民获取专业金融服务的便利度。建立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完善税收优惠、贷款贴息、财政支持、精神激励等制度,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村。
壮大县域经济,统筹推进县域产业发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推进县级电子政务建设,加强法治建设,优化县域营商环境。大力发展县域产业集聚区,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构建县域主导产业链条,完善周边生活配套,形成集聚效应。统筹推进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试点县(市)编制县域城乡产业统筹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县域产业、合理布局乡村产业,形成县城、中心镇(乡)、中心村层级分工明确、功能有机衔接的格局。加强对重点县(市)产业规划和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持和指导,重点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打造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
推动县域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机制,以市县为整体,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布局道路、供水、供电、信息、广播电视、防洪和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构建事权清晰、权责一致、中央支持、省级统筹、市县负责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机制。健全分级分类投入机制,对公益性和经营性基础设施,建立不同的投入机制。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机制,加快建立“权属清晰、责任明确、保障到位、体系健全”的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理机制,将城乡道路等公益性设施的管护、运行投入,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构建县乡村三级管护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加强监管、夯实责任。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县域治理‘三起来’重要论述的河南实践研究”(2020ZT01)阶段性成果
(作者:李智永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本文刊发于《党的生活》2021年第5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