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由我校哲学教研部和《河南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举办的“文明类型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副校长梁周敏参加并致欢迎辞。会议由哲学教研部主任丁素主持。
文明类型理论由我校哲学教研部研究员柳昌青于2004年公开提出,是柳昌清同志多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提出者试图用文明类型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特别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发展联系起来,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审视当前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状况,并以此作为“范式”,补充丰富基础理论,使之更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更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说明历史,回答现实的理论能力。同年,柳研究员还出版了个人专著,并有系列文章问世。缘于此举和理论发展的需要,也带动了一支致力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团队。作为一种原创的理论,文明类型研究对传统理论实现了大胆的突破。这些突破是否必要和科学,值得重视,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热议。
文明类型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面临着“科学革命”和“范式”转换的任务,需要用文明类型的新范式取代社会形态理论的旧范式,这样不仅可以与历史和现实相一致,而且能够消除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促使世界上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减少不必要的对抗,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更多的共识性认知。
研讨会上,与会代表踊跃发言,各抒已见,从不同角度对文明类型理论进行了广泛探讨。大家认为,文明类型理论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与时俱进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解释方法,会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积极意义。但文明类型理论目前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其理论体系尚不成熟,需要继续做大量研究工作进一步推进。
参加会议的由来自省社科联、省社科院、《河南日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省财经学院等13个单位,近40位代表。省社科联副主席杨杰应邀到会并讲话。
(哲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