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党校系统教学经验交流会隆重召开
12月24日上午,全省党校系统教学经验交流会在我校隆重召开。常务副校长、党组书记焦国栋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校领导徐洪波、梁周敏、尹书博、胡隆辉出席会议,梁周敏主持会议。我校各教研部主任和各省辖市委党校、省直党校、各省直管县(市)委党校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及教务处(科)负责人共80余人参加交流会。
焦国栋首先就“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奋力开创党校教学工作新局面”这个主题发表重要讲话,主要强调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坚持党校姓党,突出抓好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是党保持先进性与战斗力的保证,理所当然的是党校的首要任务。一要始终坚持把党校姓党作为党校的灵魂。一方面要做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尤其是党校课堂不能出现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悖的噪音和杂音,另一方面要做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适应、三个促进”。要做到坚持党校姓党,必须发挥党校教育的优势,努力突出三大特色,即突出服务大局特色、突出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特色、突出思想库特色。二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作为主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党校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明确规定了干部教育应重点培训的6个方面内容,其中也包含了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培训、突出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培训等。三要突出抓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教学。要科学设置教学专题,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武装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社会进步的主流展示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而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要充分发挥全省党校系统优势,实现全省党校系统师资共享,切实推动学习贯彻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四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性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性教育的意见》,把党性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到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贯穿于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各方面。
二、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抓好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党校既是培训轮训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也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思想库。在工作过程中,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抓好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应体现在教学科研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党委政府重大战略部署举办专题研修班,为推进中心工作服务;要始终贴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专题教学,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服务。二是科研工作要突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发挥地方党校优势,着力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拿出有价值的参考文章,不但能直接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而且使课堂讲授更具针对性,更能满足学员的需要,真正做到“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进决策”。所以,要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决策咨询,不断推动教学科研一体化,充分发挥党校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三、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突出抓好学风校风。一要严肃纪律,强化管理。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校、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严格学员管理,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以及中组部关于加强学员管理的九项规定;严格教学管理,要求教师严守纪律、严谨治学、以德施教,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二要树良好学风,建设学习型校园。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倡导读书风气,制定有效的具体举措鼓励教职工和学员多读书、读好书;培育专家型学者、知识型管理队伍、专业型服务队伍,以良好的学风引导学员把精力转到学习上来。三要树立具有党校特色的良好校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校要树立艰苦奋斗、忠诚敬业、改革创新、团结和谐的良好校风。
会议围绕焦国栋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就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党校系统教学工作经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讨论。郑州市委党校副校长丁淑杰、新蔡县委党校副校长陈丽、新乡市委党校副校长邢克鑫、汝州市委党校副校长崔建义、开封市委党校副校长廖海敏、滑县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张毅、省直党校常务副校长朱志军、三门峡市委党校副校长张振平等同志先后发言,畅谈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体会与收获,交流了教学科研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梁周敏在作总结发言时指出,当前干部培训的战略部署由“两大”拓展到“两全”,并为培训质量设置了评估标准,今后干部培训将由“粗放式”培训向“内涵式”培训转变。她强调,党校的教学要在《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引领下,进一步加强课程开发和课程设计,着重抓好旧专题置换与新专题研发、各专业教学的专题研究、新专题的分析及论证,着力处理好单元的布局、布局的侧重、布局的平衡以及专题效果与数量的关系,完善教学设计的评估及论证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专题设计的动态调整。